(上圖)咸豐丙辰年梅,臨濟三代祖師上達下平(?)政公坟墓,孝徒文化、文真(?)祀。
清朝地理名師林瑯於嘉慶時著有《觀音山地鈐記》,內中盛讚觀音山風水:
余觀觀音山一幹龍,雞籠發祖,分飛南勢,一路奔騰起伏,曲折活動,渡仙橋以過峽,聳五星而歸垣,到頭翻身逆局,作躍鯉化龍之象,入首穿田出脈,結堆金積玉之彩,端端正正之體,奇怪之穴,前收四水朝堂,瀠洄聚匯,後列五峰屏帳,聳起凌雲,一峰插耳,青龍起庫,繞過面前,鎖住內氣,白虎堆倉,鎖塞下首,抵作關欄,穴前局內,平坦寬宏,外加重簾之案,內廣平鋪之山,列千山而拱秀,呈萬象以包羅,堂呈萬馬,獅象捍門,日受千人拜,夜明萬盞燈。坐乾向巽,合先後天之八卦,乘木留金,截至函掩之妙法,理氣雙清,寫不出山明水秀,說不盡萬紫千紅。周年,定生貴子,男為官而顯赫,女為妃而清貞,貴聯四代,富至百萬,到六世,定出千丁萬口者,非等閒可比。祇以福地,必候福人扦,今為福龍時未到,眼未開,明師須待福人來,特敘以誌云矣。
樂風對風水沒有多少研究,但光看此地可以「男為官而顯赫,女為妃而清貞,貴聯四代,富至百萬,到六世,定出千丁萬口者......」,又是風水名師所言,很少有人會不心動的,也無怪乎從十八世紀開始(目前調查最早之古墓為1776年),陰宅人口大量遷入,兩百三十年來的濫葬,使得觀音山成為臺灣第一超大墓園,還流傳一句話:「人死找五股」。有人開玩笑說,五股、八里一帶陰宅人口可能比陽宅還多。
突然想起盧溝橋事變後,蔣公廬山抗戰宣言有一句話:「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將之改寫一下,可寫成「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歸葬觀音山之心願......」,以五股鄉一帶計,歸葬在此的名人就有陳儀(臺灣行政長官)、吳鐵城(行政院副院長)、田炯錦(司法院長)、陳果夫、陳立夫(國民黨CC派大將)等等,新光吳火獅、台塑王永慶的祖墳也在此。
上圖:西雲巖開山住持省源墓
上圖:路旁的第三番千手千眼觀音像與彌勒佛像,此地在日據時期曾有石佛古道,共有觀音像三十三尊。
上圖:陳果夫紀念亭
上圖:墓地旁的石燈籠殘件
超大墓園由來已久,許多墓主人的後代也相當興旺發達,想要解決觀音山濫葬問題恐怕無解,對於水土保持也是一個危機點所在。
樂風的另外一個想法就是觀音山的地理是否依舊良好,因為「獅象捍門」中的獅已經被炸藥炸壞了,還能捍門否?
參考資料
1.尹章義、洪建榮、李逸峰等
1997 ;五股志:639-673,臺北縣五股鄉:五股鄉公所。
相關文章
淡水河岸單車行(紅樹林站---疏洪沼澤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