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中和科仔崙牛埔石壁湖,昔日有奉祀觀音菩薩的慈雲巖,為中和、土城和板橋地區所崇奉,但板橋人往中和祭拜非常不便,板橋林家便在板橋搭建簡易廟宇,每年迎請慈雲巖觀音菩薩移駕至此兩三個月,再回到本廟。
慈雲巖位於山頂,艋舺地區泉州人每晚望見山上燈火,非常不滿,認為漳州人建的這間廟會破壞艋舺風水,希望能遷移,根據維基百科說法,泉州人甚至願意補貼遷移費用,但漳州人不願意,械鬥因此而起,慈雲巖被毀。
不幸中的大幸是,泉州人攻進慈雲巖時,正巧觀音菩薩移駕板橋不在廟中,逃過一劫。 1856年,眾人公推林國芳(亦板橋林家之成員)主持,在板橋舊城西北建廟安頓菩薩金身,取名「接雲寺」,寓有承接慈雲巖香火之意。 1878年,因板橋林家建五落大厝,接雲寺因此遷移至舊城西南角,此次遷移重建費時九年之久。
由上文可知此廟和板橋林家淵源頗深。 1914年,接雲寺大修,由名家陳應彬主持,廟中至今仍可見其落款的石雕。
慈雲寺實是值得一觀的寺廟,如果你對古物、歷史有興趣,絕對不可錯過,以下以古匾為例:
1874年「除一切苦」匾
「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孟春吉旦」
「前署新莊縣丞林桂芬敬立」。
立匾人這林桂芬雖也姓林,倒不是板橋林家的人,跟臺灣挺有緣份。
在清朝,到臺灣當官算是個「賽缺」,林大人一待二十多年,南北跑透透,內山也曾留下他的蹤跡,這個境界無人可比。
林大人以監生投效軍營,在廣西剿匪有功被賜從九品,起點僅僅是一介九品芝麻官,後在臺灣實心辦事,這份努力終於被看見,1889年,他被派任苗栗知縣,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苗栗知縣。
1887年「普陀在是」匾
「光緒丁亥年季秋穀旦」
「墾撫使者林維源敬獻」
有關此匾不久前才介紹過,此處就不再贅述。
1926年「恩遍娑婆」匾
「丙寅冬?元拜爵十三庄祈安完醮紀念」
「海山郡守李讚生敬獻并書」
此匾由日本時期第一位出任郡守的臺灣人李讚生所獻。李讚生為蘆洲人,1921年考進京都同志社大學,後轉入京都帝國大學經濟部。1926年擔任海山郡守,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他在日本政府或是國民政府時期,官運皆亨通。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便退休告老還鄉。
李讚生書法頗有造詣,擅長草書,1936年曾入選「東京美術館書道會」展覽,所以此匾不勞他人之手,李大師自己揮毫而成。
1875年「種諸善根」匾
「同治甲戌年春月穀旦」
「溫陵莊正敬獻」
莊正字養齋,為同治年間晉江舉人,溫陵則為泉州古稱,因晉江屬泉州,故自稱「溫陵莊正」,這裡就有點妙了,前面說過此廟曾捲入漳、泉械鬥事件,而泉州人的匾居然可以高高掛在廟中,實在不簡單,因為莊正是板橋林家的女婿。
林國華長子林維讓,為消弭漳、泉矛盾,將妹妹嫁給莊正,莊正因此來臺,泉州人娶漳州女子為妻,想必社會壓力不小,但莊正原居大陸,家人應該不在臺灣,故不同於在臺泉人壓力那般大,而且他有舉人功名,也是個保護傘。
林維讓想出這招,真是深思熟慮。莊正來台後,和林維源、林維讓一同創辦大觀義學,無分漳、泉皆可入學,對於解決分類械鬥問題,還是有一定功效的。畢竟讀書可以改變氣質,而且一同上課,也增進相互間的了解。
1915年「慈悲救世」匾
「大正四年乙卯十二月中旬吉旦立」
「賞戴藍翎前特授臺東都閫府劉嘉輝敬獻」
劉嘉輝(1854年11月20日生)是板橋聞人,頭銜中的都閫府為武職。他在劉銘傳治臺期間,招撫生蕃、開墾荒山、清丈土地;監造臺北城;監督桃園龜崙嶺鐵路鋪設,可說是倍極辛勞,劉銘傳為之上奏,朝廷准予賞戴藍翎。
後來他還當了林本源租館主任及林家二房會計主任,林家花園也是由其監造。
至此,板橋林家、林家女婿、林家會計的匾全都齊了。
同場加映一塊不太古的匾,因為這個人的匾很少見。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吉旦立」
「郝柏村敬題」
此匾在最左邊另有一行字跡不明,隱隱約約看起來好像也是年份。
這匾立匾年代剛好也是他被李登輝任命為行政院長的那年,國內非議不斷,其中,首都早報的標題為「幹!反對軍人組閣」。
這份由康寧祥創辦的報紙你大概沒聽過,因為只有一年多就停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