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西門町裡,有間外表不起眼的廟宇,此廟名喚臺北天后宮(可別和清朝官建的臺北大天后宮搞混了)
那廟貌有些類似於鹿港中山路上一間間和商家比鄰而居的街屋式廟宇,而進到此廟中,確實也是如此,廟宇緊貼著商家,廟地狹小,以致於廟宇附設的圖書館還得爬兩支很小的迴旋金屬梯才能上得去。
不過廟之價值不在大小,而在內涵。進到廟中,看那擺放在廟埕兩邊的文物,便可嗅到濃濃的古味。
廟中有座乾隆壬子年的大鐘(1792年),可見證此廟歷史之古老。其實該廟建廟年代要更早一些,是在1746年,原址位於艋舺青山王廟附近,稱新興宮。
廟中主神為天上聖母,相傳此神像原本是供奉於船上,由大陸航向臺灣,上岸後聖母被供奉在艋舺街上,後該船欲返回大陸,卻艱困難行,請示神明後,知聖母有意留臺佑民,艋舺商家們遂於1746年集資建廟。清代《淡水廳志》記載:
「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嘉慶十八年,火災,道光九年修。」
1943年,日本人為開闢防空道路,將新興宮拆除,廟中神像、文物、法器等只好暫時安奉在艋舺龍山寺後殿。
日人戰敗離臺後,臺灣傳統信仰再度興起,新興宮信眾亦積極尋找廟地,他們看上了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的廟地,1948年新興宮遷入新廟址。1899年建的弘法寺便這樣被取代。
1952年,新興宮改為臺灣省天后宮,後因臺北市升格,又改名為臺北天后宮。
當年日本人拆了新興宮的廟地,現在新興宮回頭來占有日本寺廟之地,一切都是神明自有安排。
但弘法寺雖不在,信仰還在,廟中設有弘法大師的神像供人敬拜,廟埕也有弘法大師戴斗笠的石像。
說起弘法大師,如果大家不清楚的話,可能空海兩字大家會比較熟,因為以前歷史課本念過,弘法大師就是那位被日本派到唐朝留學的僧人,後創造平假名。他也是日本真言宗創始人,法號遍照金剛,日本歷史上偉人之一。
廟中另有弘法大師行狀曼荼羅四幅
所以實際上臺北天后宮融合了中、日兩種宗教,也可見臺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廟中不管是當年弘法寺的文物或是新興宮時代的文物,都有可觀之處。
而當年日本真言宗臺灣開教處就是在這裡,所以每年日本都會派遣僧侶來臺北天后宮舉行法會。
另外,樓上玉皇殿有著名彩繪大師許連成於八十高齡所繪之四大天將。廟口石獅未有年代和匠師名稱,但頗有特色,臉部特徵和彰化和美國小狛犬有些類似。
下次到西門町,別只管逛街,也順道到這間見證兩國宗教歷史的廟宇來走走吧,定會不虛此行的。
留言列表